藏品編號
J000036
藏品品名 玉琮 (輞頭)
年  代 西周
國  家 中國
材  質
尺  寸 3 x 3.3 cm
物  件  數
1
估  價

介 紹:

此玉購自一香港藏家. 白玉底, 但土沁成黃褐色, 紋理分明, 包漿渾厚. 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就非常喜歡. 可惜對方要價太高, 買不起. 之後, 又去對方店裡幾次. 說也奇怪, 它就是賣不給別人. 最後隔了將近一年, 可能是貨底了, 對方給了我一個較好的價錢. 二話不說, 買了下來. 跟我實在有緣.

玉琮可是古代禮地的禮器. 尤其是黃色的琮. 我這件琮正是黃褐色. 想必是禮地的佳器. 實在太棒了.

有人說這琮有到商. 我無法肯定, 不過我看過幾個類似的商琮, 確實很像. 保守估計最少也有西周, 如說唐宋, 則太過保守.

 
特別說明:
Condition: Some nature pitting to jade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于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制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陣列飾於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緻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漢代玉琮已不再製造。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餘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注《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菕赤獄〞k為據。

經考證,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與意義有:

一. 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 玉琮和玉璧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種禮器,其歷史悠久見於《周禮》“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記載,漢代起歷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禮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關於玉琮最早出現時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統一認識。有人認為是古代紡織機器上的零件,有人說它是古建築縮影,日本考古學者中則有人認為玉琮是窺測天文的窺管……。但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凶驅鬼。

二、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徵。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徵:墓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於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

種種現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制。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
Copyright © 2003 Wantiquer.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2Tiger Originalit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