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編號
J000031
藏品品名 玉刻翼獸帶釘金沁(辟邪 , 神獸, 天鹿, 角端)
年  代 明朝
國  家 中國
材  質
尺  寸 Length 5.6 x 1.9 x 3 cm
物  件  數
1
估  價

介 紹:


這隻翼獸 (又稱辟邪 , 神獸, 天鹿, 角端) 是我在三普廣場的古董商那裡買的. 老闆人很好, 始終笑嘻嘻. 我跟他買過不少東西.

第一眼看到這塊玉時就很喜歡. 黑白分明, 氣勢古樸, 入手出水, 又帶釘金沁. 相當難得. 老闆要我跟另一塊蚩龍璧一起買. 我想想還划算就都買了.

釘金沁(汀金沁)的沁占呈釘子眼兒狀,帶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特別說明:
Condition: cracks and natural fissures.

辟邪 , 神獸, 天鹿, 角端, 翼獸

辟邪,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見最早作品為漢魏至南北朝物,現將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迄今所知,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兩件於1966年在陝西省咸陽市西漢渭陵遺址出土,一高2.5釐米,長5.8釐米,圓雕,作昂首前視,張口露齒,頭頂中部有獨角,頷下有須,尾垂於地,腹兩側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質色,呈挺胸伏臥狀。另一件長7釐米,高5.4釐米,形式與前述一器同,亦為圓雕,唯形作直目前視,作捕物前的爬行狀。玉辟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陝西省寶雞市一東漢墓出土,器較高大,計高18.5釐米,長18釐米,形式與前述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兩件相似,唯背中有圓筒式插座,腦後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陰刻圓圈紋、短平行線紋等略異。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辟邪外,另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墓中亦常見用琥珀、蜜蠟和石料製作的辟邪,亦見一些魏晉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獸作鎮墓用。

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辟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傳世品,其中較精美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四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傳世品。上述各器形態與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為雙角,有的以紋圖等形式琢飾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特別,其上除整器是一雙角辟邪且較大外,又於其胸腹間爬行兩隻小辟邪,後者或即其子。

從上述近十件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玉辟邪情況分析,知此期玉辟邪有如下一些情況和特徵:

①此期之西漢陵區出土的兩件玉辟邪,是迄今所知在科學考古發掘中最早遺物,說明以玉作辟邪形器,最晚在西漢中期已開始。

②此期玉辟邪,其製作手法除一些以琢紋手法飾於器物上外,就主流而言,都是用圓雕法琢制,其器用主要有作鎮邪、器座、實用器皿等三種之用。

③此期玉辟邪儘管形式沒有一件是相同的,但其共同特點很多,是綜合獅子頭和身,犀牛或雙角獸之角,羊須、鳥翅、虎爪子一體之作,充分表現其兇猛超凡、神奇威武之勢。

④此期玉辟邪之所以有雙角和單角之分,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可能是代表不同的神獸,如有的古書記述,稱雙角者為辟邪,獨角者為桃撥或天鹿、角端等。而有的書則與前述完全相左,把獨角者稱辟邪,而雙角者為其他神獸。另一個可能是,獨角或雙角不是表現不同的神獸而是與此期的早晚所代有關,如本處所錄各器中,一般年代較早者為獨角,而年代較晚者為雙角。因此,究竟何說為宜,唯待今後更多的科學資料來證實,在沒有完全搞清其確切原因之前,此皆暫稱為辟邪。

清代玉辟邪

玉辟邪,自唐代以後極少見,及至清代中期,特別在清乾隆年間,複以新的形式出現。如曾見清中期一件玉辟邪式器,以立雕加鏤雕和浮雕,線刻而為,作子線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複合為一器。各辟邪皆雙角,背有齒狀凸脊,體光素無紋且無羽翅,頭頂有雙角,頷下有須,形如獅或虎,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近似的辟邪,亦見用其形作一仿古器皿者。

綜觀清代辟邪,計有如下一些情況:

①此期玉辟邪之料,全部用和田優質玉料製作,表面講求平滑的拋光,亦便於保存原玉璞皮色,但總體的神氣,沒有漢魏時期的古樸典雅和威武。

②此期玉辟邪中的具體形態,凡前期的雙角、羊須、猛獸身軀等都保留下來,是知它與前期是有延續和繼承的關係。

③此期玉辟邪亦有一明顯的變化和差異,主要表現為極少見有獨角者(按此期凡獨角神獸,另稱為"角端"),腹間無羽翅,背有齒狀凸脊,蹄足等。



辟邪,神獸名,在漢唐及其後古籍常有關於其傳說古事之載,原文摘錄如下:
《十洲記》:"聚窯洲有辟邪,天鹿。"《急就篇》:"射魃"、辟邪,除群凶。"顏師古注:"射魃、辟邪,皆神獸名。"關於辟邪的形狀,說法不一,大多認為它是一種似獅、獨角或雙角,身有翅的獸,這與今所見六朝墓前之貼一幅 辟邪美圖 欣賞 或辟邪 為我的2005年石辟邪之形是一致的,其作用,顧名思義,主要當然是辟邪祛凶。

辟邪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顏師古注<<急就篇>>雲:「射鬾、辟邪,皆神獸名」,多同天祿,(又稱天鹿)對舉。<<十州記>>雲:「聚窟州有辟邪天鹿」又宋歐陽修<<集古錄>>一:「鄭州南陽縣北有漢宗室墓,通碑旁有兩石獸,一曰天鹿(祿),一曰辟邪」,漢代是它們最受青睞的時期。看來天祿(鹿)與辟邪同為一神獸的化身。

在古時辟邪的天然主要任務是盡守護的責任,後世年節人們「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源於此。固此,東漢時宮闕、陵墓神道等多置此物以鎮之,漢代的神獸多有翼,造型相似,如辟邪、羽人、翼獸等都反映了東漢升仙思想的雕塑藝術的流露,在大唐之後,這種辟邪翼獸就此多見了,隨之而來的是以獅為至的雕塑藝術


古代中國造型美術上的花紋符號(無論是平面或立體),大多本來就具有辟邪的作用。但是把一種想像動物乾脆直接名之為「辟邪」—以辟邪來辟邪— 則其少見,至漢代才流行。
「辟邪」是龍、獅子、麒麟、鳥…等形像的綜合,自漢至六朝(西元一世紀∼五世紀)大多製成巨型的石雕,放在帝王陵墓的墓道(又稱神道)兩旁。漢武帝通西域,西域貢獅子,中國人才知道有比老虎更兇猛的野獸,故「辟邪」以獅子的成份較多。「辟邪」後來和北京狗的形象混合後,至隨唐而演化為守門獅就有道理了。唐以後雄獅玩球,母獅玩幼獅,化猛獸為玩物,是一種「美麗的誤會」。
故宮所藏辟邪,尺寸雖小,不能和巨型的石雕相比,但是巨型石雕「辟邪」的特徵都具備了:昂首、挺胸、長鬚連胸、碩肩有翼、長尾斜垂、健足跨步欲行。昂首像龍,健足像獅,垂尾分叉如螭;下顎的連胸長髯,本來是為了支撐頭部及下顎以免折損,但藝術家卻把實用之必要,設計為美觀均衡之元素,終成辟邪之主要特徵,可說匠心獨具了。
又翼獸西周以前未見,多半是在春秋戰國時,受西域文化之影響而產生的。河北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這類翼獸,是「辟邪」的前身。這件作品雕刻精緻,線條自然流暢,造型威猛,小中見大,原為青玉,沁色深赭斑爛,古意盎然,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確是難得一見之傑作。 –楚戈
Copyright © 2003 Wantiquer.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2Tiger Originalit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