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編號
G000044
藏品品名 野外蕉樹 余本
年  代 20 世紀
國  家 中國
材  質 紙本油畫
尺  寸 17 x 22.5 cm (6.69 x 8.86 inch)
物  件  數
1
估  價

介 紹:

余本

1905.6 – 1995

原名余建本,字道慶,廣東臺山人。

余本為香港五十年代最傑出的畫家之一,其作品對早期香港藝術發展殊有影響。余氏早年於1918年遠越重洋赴加拿大謀生求學。1928年考進溫尼佩格藝術學院(Winnipeg School of Art),開始接受正規的藝術訓練,師從名畫家L.L. Fitzgerald。1929年轉入多倫多安大略省立藝術學院(Ontario College of Art),跟隨加拿大名畫家J.E.H MacDonald、J.W Beaty及Frank Johnson習畫。1932年,余本的作品已於海外獲得認同,並成為首位華人藝術家擠身加拿大渥太華美術館 (National Art Gallery, Ottawa) 。及至1935年,余本回國,並定居香港,設立畫室繼續創作,同時授徒,致力推動香港的西洋畫發展。

30-40年代的香港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港,文化藝術相對落後,在這兒發展藝術並不容易,余本在物質貧乏的環境下,仍能堅持差不多每年舉辦畫展,創作力驚人。1930年代的中國藝壇,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地區蓬勃發展,南方沿海城市廣州及香港同時形成了一股發展中國油畫的力量。余本、關良、李鐵夫、馮鋼百、黃新波、李秉、伍步雲、陳福善、鮑少游等畫家曾聚居香港,令這沿海小城市出現一個細小但活躍的藝術圈。

1937年徐悲鴻來到香港,參觀了余本的畫展和畫室,讚嘆說:「我以為油畫在中國是處女地,尤其是南方,想不到香港竟然有兩位出色的油畫家:一位是李鐵夫,一位是余本。」余本一生60年的油畫創作,以1956年從香港回歸廣州為分界,可以劃分為「香港時期」(1935-1956)及「中國時期」。此二時期之代表作品,極具歷史價值,見證余本藝術創作中不同階段所展現的生命力。


1918年到加拿大勤工儉學,1928年曾進溫尼佩格藝術學院(Winnipeg School of Art)學習 。
1929年轉學多倫多安大略省立藝術學院(Ontario College of Art)學習美術並獲特別優異文憑。其作品曾入選加拿大全國性展覽及在世界博覽會展出。1932年畢業留校從事研究工作一年 。
1938年至1956年在香港從事職業畫家及授徒,每年均舉辦個人展覽。曾和徐悲鴻、李鐵夫、黃少陵等去廣西寫生。
1956年回廣州定居,專心從事藝術創作,曾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及黑龍江廳繪畫大型油畫作品。作品數十幅被中國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香港文化中心藝術館收藏。

歷任廣東畫院副院長,美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委員 。曾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

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曾遠遊東北、西北、西南諸省,深入現實生活搜集創作素材,此後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香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擅長油畫 。
1930年創作的油畫《拉琴者》曾參加加拿大全國美術展覽和多倫多世界博覽會;1938年創作的《牽夫》和1961年創作的《牡丹江墾區》,均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
1961年和1982年兩次出版了《余本畫集》 。

1995年7月在廣州舉辦盛大餘本油畫展。作品300餘幅,1996年12月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余本作品展」展出油畫80幅深受好評。

面對中國新社會的變遷下,余本全心投入了油畫的創作,力圖探索出一種富於時代感,而又有著東方風格的油畫藝術。他曾說:「我時常在想,中國人學習西洋的藝術,總應該跟自己民族的東西結合起來,對自己民族的藝術應更多地去了解的。」為此,余本作過釵h嘗試,也拿起過毛筆在宣紙上畫中國的水墨畫。這樣做,他並非想轉行去做一個國畫家,而只是希望能更好地去借鏡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在油畫民族化方面邁開自己的步伐。如同在實際生活的感受,余本對於風景的創作上,都是十分認真的,不亞於對待靜物、人物畫一樣,在選題、佈局、色彩上經過充分醞釀,以體現出自已的審美情趣和品格。

 
特別說明:
簽名:Yee Bon
Copyright © 2003 Wantiquer.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2Tiger Originalit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