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編號
B000100
藏品品名 噶當塔
年  代 16 世紀
國  家 西藏
材  質
尺  寸 38 x 14 cm
物  件  數
1
估  價

介 紹:

這座噶當塔是我跟另外一尊文殊菩薩立像(lot 99)一起買的。 這是一座相當高大的噶當塔,但是賣方並不是太瞭解這噶當塔,只當這是一般的舍利塔,所以我用一個好價錢,買到兩件好收藏。

細觀此塔,黃銅質地,表面精磨, 滿佈歲月痕跡和銅綠。 塔剎為日月蓮花寶頂,下承蓮紋華說C相輪之下為山字型須彌座。須彌座上是十三層法輪,代表修成正果的十三個階段,是成佛的十三金剛地,緊密高聳,依次為歡喜地、離垢地、發當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無喻地、智地、金剛地,結構精當,層次分明。

覆缽式塔身,飾兩條金剛圈。圓形塔座,腰部雕有覆蓮和仰蓮,底邊周圈飾聯珠紋。塔內裝藏,封底刻有佛法卍字寶紋。該塔製作精湛,構思巧妙,雖不華美,卻極為精緻,透出深沈內斂之氣。個人認為,此塔是珍貴的明代藏西地區的噶當派黃銅供養佛塔。造型較古拙簡樸,線條流暢而富有力度,極具神韻。

 
特別說明:
佛塔起源於印度,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原為梵文Stupa (斯堵波)的音譯,又稱為浮屠,即來源 (Buddhastupa)。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文和各種法物,其形制實為覆缽形的土塚。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逐漸風行中原。《後漢書》曾載:(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酗H)。物轉星移,印度原有的斯堵波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衍生出密簷式塔。在我國最常見的佛塔除以上兩種之外,還有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與中原相比,藏區的佛塔產生時間略晚。

據記載,佛塔建築於西元七世紀中葉傳入西藏,印度的覆缽式塔與西藏原有苯教的土石塔結合,並融入藏族的建築藝術,最終使藏式佛塔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建築類型。它作為聖物,供信徒頂禮膜拜,同時又威懾壓制邪惡或異己力量。從藏傳佛教儀軌分類,早期常見有噶當塔等供養塔,形制多與印度佛塔相似。14世紀後,除極少的異形塔外藏區所有佛塔可歸入藏傳佛教八大類型塔中,通稱(善逝八大佛塔),或如來八塔乃是紀念釋迦佛一生事蹟的,如紀念釋迦佛誕生的塔名聚蓮塔(或稱蓮聚塔),就是紀念釋迦佛降生時或稱行走七步,每一步足踏一蓮花故;紀念釋迦佛修行成正覺,而建的伏魔塔(菩提塔),表無上菩提;紀念釋迦佛初轉法輪,而建的法輪塔(或稱四諦塔),因佛初轉法即四諦法門;紀念佛用十神變降伏外道而有的(神變塔);紀念佛由天宮下降人間而建的降凡塔(或稱天降塔);紀念佛勸息諸比丘之爭端,而建的和平塔(或稱息諍塔);紀念佛戰勝一切惡魔,而建的尊勝塔(或稱勝利塔);為紀念佛入涅槃而建的(涅槃塔)。

噶當塔其造型與如來八塔均有別,它不僅在今日之西藏很少見到,就是在佛教之鄉之印度也不多見。而物以稀為貴,極少見的噶當塔,也就成了收藏品,在布達拉宮內,各殿收藏最多的就是金銅製成的小型噶當塔。噶當塔曾盛行於十二世紀前後,隨著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之傳法,噶當塔亦於西藏風行一時,但後來建造者少,變成了一些地位高的僧人和貴族以此贈送人之高貴禮品,比如明朝格魯派領袖宗喀巴大師,被明朝的皇帝欲迎請入漢地,而大師辭而未來,而是派一個著名的弟子入漢地弘法,並隨送一些禮品回贈皇帝,其中即有噶當塔。
阿底峽尊者本是印度人,他受藏王遣使之邀請,而入藏地弘法,隨著他在西藏的弟子日多,就形成了一個以阿底峽尊者為中心之弘法團體,尊者圓寂後,即由尊者指定之仲敦巴大居士接任法主,繼續帶領那些尊者的信眾們,由此形成了西藏第一個教派,稱為噶當派。噶當派之意,即是以一切佛理皆為教授傳承故,此門中不舍一法,佛之教法皆含其中。(噶)即佛法之意,(當)即傳承。顧名思義,噶當塔就是在噶當派中盛傳之塔,噶當塔乃阿底峽尊者入藏傳法後西藏才有的,而且一直流傳於噶當派中,所以這種塔就冠以噶當之名,稱為(噶當塔)。後來,更以此作為阿底峽尊者之一大標誌,只要在阿底峽尊者唐卡、壁畫等圖案上都可看到,以致我們分別是否阿底峽尊者唐卡時,可以將此標誌做為一個考量辦法,如果某位尊者身邊有一個古式佛塔,那就有可能接近是阿底峽尊者了!

西藏後弘期,隨著伊斯蘭教大舉入侵印度,佛教高僧逃至尼泊爾等地,西元1039年,阿底峽尊者進入西藏阿裏地區傳法,他創建的噶當教派在西藏一度盛行。十一至十三世紀間,噶當教派成為西藏最具影響力的教派,而此期間克什米爾等地工匠大量湧入藏西地區為噶當派寺院製造佛像及供養塔等佛事用物,其中又以佛塔形制特別,久後習慣稱其為噶當塔。噶當塔,既有露天佛塔,也有室內靈塔;既有土石壘砌的也有金屬質地的。西藏寺廟中曾發現供養著非常珍貴的合金噶當塔,這類塔大小不一,從一米多高到十幾釐米都有,造型獨特,製作精美。

根據已發布材料分析,大英博物館現藏有與此非常相似的佛塔(W.Zwalf, Buddhism:Art and Faith,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imited, P.139,1985)。W.Zwalf認為此塔屬藏式佛塔模型,年代約在十二世紀或略晚,並推測屬噶當派法器。從銅質和工藝技法分析,此兩座噶當塔與十二至十三世紀克什米爾及藏西地區銅佛像基本一致。例如,用黃銅製作,銅質黃而泛白,質地瑩潤光亮,一般不鎏金。整體鑄就後拋光處理。蓮瓣寬大扁平,似葉片狀,底座的蓮瓣紋飾比較樸素,尖端呈卷唇的形狀,形制古樸大方。

十三世紀後,伴隨著薩迦派、格魯派的相繼興起,噶當派勢力逐漸衰弱,然而此種供養塔一直被傳承,但銅質及做工明顯不及前代。首先,明清時期噶當塔所用黃銅質地有所下降,這可能與合金配方有關,銅質逐漸從黃中泛白轉向泛黃,質地也無瑩潤之感。其次,明清時期鑄造打磨工藝不及以前規整精細,從原來的單體澆鑄變為三段式澆鑄,焊接痕跡明顯且不牢固。再次,紋飾有所變化,尤其以蓮瓣時代特徵突出,年代越晚蓮瓣的刻劃越顯粗糙。另外,明清時期噶當塔常在塔剎蓮花寶頂之上覆一寶珠,此現象不見於早期噶當塔。

類似型製的噶當塔可參見: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7年秋季拍賣會藏風梵韻 古代佛教藝術品專場明 銅噶當塔 編號: 1731 (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4100-20495830.shtml)
Copyright © 2003 Wantiquer.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2Tiger Originalit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