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對古璽印, 時代、質地、用途和真偽的鑒別

Appraisal of Seals

中國古代璽印起源很早。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璽印已開始普遍使用,至今遺存較多。戰國時期的印稱為“ ”,即璽。以後各代則通稱為印章。璽印的質地除銅質外,還有金、銀、鐵、玉、陶瓷、 骨、 牙、 木、 晶石等質料。宋元以後,文人刻石,石章便開始流行。明、清時期治印,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使篆刻成為一種專門藝術。璽印的著錄和研究,始于宋代。北宋王俅《嘯堂集古錄》下卷中已有關於古代璽印的著錄。元代吾丘衍的《學古編》,則是古代璽印研究的專論。近代,隨著古文字學研究的深入,古璽印的研究才有了較大的進展 清末瞿中溶著《集古官印考證》、陳介祺編《十鐘山房印舉》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璽印研究出現更加繁榮的局面。1981年羅福頤編成的《古璽彙編》及《古璽印概論》等著作是這方面重要的代表。

古代璽印的鑒定,主要應從名稱、質地、形制、文字、紐制和款式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才能達到斷代和辨偽等目的。

名稱的辨識 古璽印中多有璽、印、章、 寶、 記、關防、符、契、信等字名,各代所用的字名也有所區別。

1. 璽。春秋戰國時期官、私印皆稱“ ”,即璽字的古體。秦以後,璽字一般為帝后印稱謂。漢代王印也稱璽。

2. 印。秦時開始稱印,如秦“昌武君印”等。此後,一直沿用。

3. 章。漢武帝時官印中開始使用,但僅限於高級官吏,如漢代傳世“廣漢大將軍章”。漢魏將軍印也都稱章。隋唐時廢止。

4. 寶。唐中期以後帝后、王室印一般稱寶。

5. 記。唐代已有,宋代與印並用,沿用至清。官印中稱記則為微官所用。

6. 關防。僅見於明、清兩代。

7. 符、 契、 信。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時的官印,如故宮舊藏李自成頒發的官印“遼州之契”等。

8. 圖記,見於清印。

質地鑒定 戰國至明清,官私印的質地,多數為銅質,也有金、銀和玉質,還有琥珀、瑪瑙、骨角和木石等質。戰國時期官印質地有銅、玉、陶三種,以銅為主。銅、玉印的使用尚無明顯的等級規定。秦漢官印質地有金、銀、玉、銅四種,並有等級規定。玉印最貴,只帝后璽印方可用玉 但私印用玉卻十分普遍 金印次之,一般為王侯印所用,帝后印用金質則是宋代以後的制度了。文武百官印,依官品高低,分別用銀印和銅印。官印中質地的等級規定一般在各朝末年都未能嚴格執行。在古代官印中,石印均為“明器”。私印質地,沒有等級界限,隨意使用。明清以來,石章數量增多,壽山、青田等優質石材開始用於明、清時期的流派印中。

形狀與紐式的鑒定 古璽印上均有紐,且形式甚多,歷代也有不少變化 戰國古璽中,以方形壇紐印居多。私璽形制小於官璽。這時官、私璽尚無定形,大小不一,紐式也多種多樣。秦代開始,古印形制漸趨統一。秦漢官印多方正或為方印之半,呈長方狀。私印較小於官印,且以方印為主。在秦及漢初還流行長方及圓形私印,漢代尚多兩面印。在官印紐式中,秦代有壇紐。蛇紐和魚紐僅見于漢初。鼻紐和龜紐是這一時期官印中的主要紐式,私印中的紐式與官印大體相同,除上述紐式外,還出現有少量象紐和獸紐。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官印的紐式中最常見的為駝紐。隋、唐以後官印形制大變。形體變大,方印為主,印的大小多與官品成正比。長方形印見於明、清的“關防”和“記”印。隋唐時期官印多用環紐。五代以後的印紐多無穿。宋、元官印也無穿,紐成短矩形把手。至明、清時把手加長。

文字辨識 古璽的書體為戰國古文,陰、陽刻並用,印面的構圖也活潑多變 秦漢印系用不同體勢的篆書,其中秦印文字為小篆;西漢印的文字多為結構寬博,方圓相兼的摹印篆。漢代私印中也出現有筆劃盤旋曲折的繆篆與鳥蟲書。東漢中期以後,印文受隸書影響,筆劃從簡。南北朝時印文更顯棱角森挺。這一時期官印均陰刻,私印中則陰、陽刻並用,秦及漢代初期印面均施界格 漢文帝和漢景帝后,印已無界格。印面佈局飽滿,印文排列規整。隋、唐時期的官印,除西夏印用陰刻外,其餘全為陽刻,文字篆體圓轉,但印面構圖疏密有別。遼、金以後,印多用九疊篆,講究將印面填滿。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則多用本族文字入印。遼、金有契丹文印,西夏有西夏文印,元有八思巴文印,清印則用漢滿兩種文字。明、清以來流派印的鑒別,需要細細體察各派風格,找出規律,分析石章質地、款式、文字等的異同,進行綜合判斷。

古印真品,時代特徵和印文內容都能和諧地融為一體。只要抓住上述幾方面的特點,就可達到斷代的目的。偽造的古印,除多數製作粗劣外,由於作偽者多缺乏古文字學、古印學及古文獻的基本知識,因而往往不能把上述幾方面因素統一起來,以致顧此失彼,破綻百出。明、清流派印中,假冒名家的偽印甚多,必須多看真品,熟記各家的風格特點,鑒別時才能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

葉其峰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