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璧

璧是具有鮮明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物。古代中國,璧是最重要的禮器,和政治、經濟、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璧的歷史非常悠久,長達5000餘年。今天雖然已不再用璧,但是5000多年裡遺留下來成千上萬的璧,都是歷史的見證,因而受到人們的珍視,今天,中外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收藏家,都收藏了不少各式各樣的璧,基於璧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人們對璧的研究越來越重視。本文打算就什麼叫璧,璧的用途,璧流行的年代,璧的種類及其演變等,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什麼叫璧
璧是一種中央有圓孔的平板圓形器,它一般是用玉製成的。東漢許慎編的大字典《說文》說:「璧,瑞玉,圜也。」漢人鄭玄注《周禮》說:「璧,圜,象天。」中國古代流行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認為天是圓的,故說圓形的璧是象徵著天。璧除玉璧外,還有用別的材料製的,但數量很少。

玉璧和玉瑗、玉環的形狀大致相同,從廣義上講,瑗、環都是璧的一個品種。《說文•玉部》說:「瑗,大孔璧。」從狹義上講,它們是可以區分的,其主要區別,就在於中央孔的大小。《爾雅•釋器》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所謂「好」,就是指中央的孔,所謂「肉」,就是指璧的玉體,即玉體比孔大到一倍以上的,就叫璧。按照這個標準,同一尺寸(直徑相同)的平板圓形玉器,中央圓孔最小的為璧,孔最大的為瑗,孔與玉體尺寸差不多的為環。

二、璧的用途
雖然璧主要是禮器,但它的用途非常廣泛,其主要用途有:

商代,〈同心圓紋玉璧〉。 (傅舉有)
1•祭祀
《周禮•大宗伯》說:「以蒼璧禮天。」考古學家在山東龍鬚島發現一處漢代祭天遺址,出土4件祭天玉器,璧居中,圭置兩側,璜在上。這種用璧祭天的制度,流行時間長達幾千年,元朝是外族入據中原的政權,但也遵循著「以蒼璧禮天」的制度。《元史•祭祀一》記載,祭天時「昊天上帝蒼璧一」,清朝也是這樣的。
中國古代祭祀繁多,從日月星辰,名山大川,到宗廟、百神,均需祭祀,而祭祀時,多用玉璧。
2•聘禮
《漢書•儒林傳》記載:「上(武帝)使使束帛加璧,安車裹輪,駕駟迎申公。」這是說漢武帝用玉璧和絲帛去聘請儒生申公。
3•婚禮
《後漢書》記載,皇帝納后時,要用璧。
4•朝會
《漢書•食貨志》:「今王侯朝賀以蒼璧。」
5•賞賜
《左傳》記載楚文王賞賜給申侯玉璧。
6•表示身份等級
古人在重要社交場合,尤其是外交活動時,要以玉璧表示身份,所謂:「子執穀璧,男執蒲璧。」
7•抵押、交換
《左傳•僖公2年》載,晉國去攻打虢國時,用玉璧作抵押,向虞國借路。
8•饋贈
玉璧是古代上層社會交往中最時興的饋贈禮品。如漢高祖劉邦在鴻門宴脫險後,託張良饋贈項羽白玉璧一雙。《漢書•南越王傳》記載,南越王趙佗贈送漢文帝的禮品清單中,頭一項禮品就是「白璧一雙」。
9•佩飾
《鹽鐵論》「散不足」篇說,古代貴族婦女「長裾交褘,璧瑞簪珥」,璧是中國古代玉佩的主件。
10•室內懸掛和擺設
《西京雜記》說漢代皇后趙飛燕的昭陽殿,用「藍田璧、明珠、翠羽等飾之」。《漢書》記載漢武帝「營千門萬戶之宮,立神明通天之臺,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落」就是懸掛的意思。清朝皇宮內養心殿前之玉璧,直徑超過50公分,古代在室內陳設和懸掛玉璧,除了裝飾以顯示豪華之外,還有辟邪和使家人吉祥平安的用意。
11•喪葬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喪車「加施組連璧,交絡,四角金龍首銜璧」;河北滿城漢墓的漆棺上,鑲嵌了26塊玉璧;廣州西漢南越王墓,與墓主屍體貼身放置的玉璧,竟然多達30餘塊,這種用玉璧殉葬的做法,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
中國古代璧的用途極其廣泛,以上僅僅列舉主要的幾項。

三、璧流行的年代
璧起源於何時,古籍沒有記載,但考古資料告訴我們,最遲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黃河流域的齊家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以及廣東地區的石峽文化等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璧。
璧的起源,有的考古學家認為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環狀石斧,有的歷史學家認為,依古人「天圓地方」之說:「璧圜象天。」
戰國秦漢是璧的黃金時代,尤其是漢代,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大大超過前代,而且也使後代不及。如從考古發掘資料看,1978年湖北省擂鼓墩戰國墓——曾侯乙墓,一墓出土玉璧和石璧115件。漢代貴族墓,常常有大量玉璧出土,如江蘇徐州北洞山西漢墓9件,江蘇銅山小龜山西漢墓8件,長沙咸家湖曹譔墓12件,河北定縣北莊漢墓23件,河北滿城1號墓25件,2號墓44件,山東巨野紅土山西漢墓28件,廣州西漢南越王墓71件。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考古出土的戰國秦漢璧,有超過千件之多。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考古發現的璧急遽減少;唐代雖然文獻記載有璧的使用,但考古發掘卻沒有發現,只是個別博物館收藏有傳世的唐璧;宋元明清,璧依然不斷地使用著,只有到近代,才完全衰落,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四、璧的種類及其演變
從新石器時代璧誕生以來,5000多年間,朝朝代代,歲歲年年,都有大量的璧製造出來,其品種之繁,數量之多,宛如夏夜天空的繁星,叫人數不清。現在,將現存各個朝代的璧,依不同質料、不同形式、不同紋飾,簡要地分類介紹。
(一)玉璧
玉璧一直是5000年來璧的主流,其它質料的璧,都從屬於它,仿照它。現存的璧,有十分之九是玉璧。玉璧起源最早,流行時間最長,5000多年從未間斷。
「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簡單樸素,尤其是最初的璧,較厚重,厚薄不均,有的形制還不大規整。璧面一般樸素無紋,只有良渚文化的少數玉璧,面上有細而淺的陰線符號。
「商西周」。商代製璧技術有很大進步,璧薄,厚薄均勻,開片技術已相當高,璧面已有簡單紋飾,常見的紋飾為凸起或凹下的同心弦紋。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第54號商代墓葬,出土一件蛋青色有棕色斑的玉璧,直徑17.5公分,孔徑5.5公分,孔周圍兩面均有凸稜一周,兩面各飾4組刻劃的同心圓紋,每組由粗線1條、細線3條構成,靠近孔周圍處,飾2條刻劃的同心圓紋,線條流暢。
西周玉璧不多見,考古發掘中未見,傳世的亦少見。西周璧的紋飾很精美,主要紋飾是龍紋、鳳紋和獸紋。

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Seattle Art Museum)收藏一件西周〈龍鳳紋玉璧〉,色青綠而微褐,兩面雙鉤陰刻龍鳳紋,直徑24.4公分。《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錄有一件西周〈雙獸紋玉璧〉,雙獸首尾銜接,飾於璧孔兩側。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玉璧數量增多,現存重要的春秋玉璧有1972年陝西省鳳翔縣縣城之南的秦雍城遺址,出土兩件春秋時期的玉璧,一件直徑19公分,另一件29.7公分,墨綠色,晶瑩滋潤,光潔明亮,璧兩面均陰刻幾何龍紋。1986年江蘇吳縣嚴山出土春秋吳國窖藏玉璧29件,玉色有黑褐、黃褐、淡青、淡綠、茶褐、淡黃、灰白等7種。其中素面璧12件,17件以減地法琢出淺浮雕或陰刻各種紋節,以蟠虺紋、鳥紋為主,夾以羽狀細劃紋、網格紋,部分璧內外邊沿陰刻同心圓線一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春秋玉璧,璧面用陰線琢出許多短小的S形蟠虺紋。

戰國時期已步入玉璧的繁榮時代,玉璧的數量激增,紋飾較前豐富美觀,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個時期玉璧的品種,主要有如下幾個品種:

1•穀紋璧
「穀璧」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周禮》,該書的《春官•典瑞》一章中,有「子執穀璧」的記載,所謂「穀璧」,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穀紋璧,其紋飾是璧面飾以排列有序的許多小乳丁,看去好像一顆顆粟粒。《周禮•春官•典瑞》鄭注:「穀,善也。其飾若粟文然。」粟為五穀之一,故叫穀璧。

穀璧有兩個種類:一種是璧面排列許多粟粒似的凸起的圓形小粒,另一種是凸起的粟粒上刻有幼芽,像五穀初生之象,非常形象。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古代中國,這種紋飾寓意五穀豐登,是祥瑞之象。一些玉器專著對這類紋飾有各種不同稱呼:穀紋、渦紋、凸起渦紋、蠶紋,逗點紋等。

目前見到最早的穀紋玉璧,是戰國早期的。1971年湖南省長沙市瀏城橋1號戰國早期墓出土一件穀紋璧,直徑10.6公分,璧面淺浮雕芽穀紋,但這種早期出現的芽穀紋,乍看好似西周春秋的雷紋,又像雲紋,但仔細一看,卻是早期的芽穀紋,或者說,是由雲雷紋向芽穀紋的過渡形式,可見穀紋是由雲雷紋演變而來的,而且,芽穀紋早於穀粒紋出現。
2•蒲紋璧
蒲紋璧即古代所謂的「蒲璧」,《周禮•春官•典瑞》有「男執蒲璧」的記載。《說文》釋蒲:「蒲,水草也,或以作席。」段注引《周禮》說,祭祀要用蒲蓆。所謂「蒲璧」,就是璧上的紋飾,是用3對平行斜線,成60度的角度,斜向交織成六角格子,在格子中,有六面晶體突起。這種紋飾,很像古代編織的蒲蓆的紋飾,所以當時人們稱為「蒲璧」。蒲璧也有多種紋樣,有的在蒲格內,飾以芽穀紋。
3•雲紋璧
雲紋璧的璧面,淺浮雕密佈的雲紋,有的雲紋正反相連,有的縱橫相連,人們稱為勾連雲紋。
4•透雕璧
透雕璧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璧面透雕,另一種是出廓透雕,即在外廓外,或內廓外(璧中央的孔內),附加透雕紋飾,一般為龍紋、螭紋和鳳紋,如湖北隨縣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多件出廓雙龍玉璧,璧面樸素無紋,外廓外,左右有透雕的龍紋。
5•複合紋璧
璧面由兩區紋飾組合,內區一般飾穀紋或蒲紋,外區一般飾獸面紋。

漢代是璧的巔峰時代。古代璧的各種形制,在漢代已基本具備,戰國時期各種形式的璧,漢代繼續流行,只是變得複雜和精美了。
戰國早中期的穀紋璧,其穀紋有的大小不一,排列也欠整齊,但到了戰國晚期、西漢,穀紋排列整齊有序,大小均勻,非常精美。
複合璧在戰國還不大多見,但漢代就非常流行,而且紋飾更加繁華,出現了內、中、外三區複合紋璧。如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三區複合紋璧〉,每區以綯紋相界,內區飾多組龍紋或鳳紋,中區飾芽榖紋,外區飾5至7組龍紋。

璧面透雕紋飾璧,紋飾較戰國的更加豐富多彩,如北京大葆臺漢墓,有透雕雙象紋的,有璧中心透雕長形雞心佩,兩側月牙形空白處,透雕螭龍和朱雀等,精美非常。至於其它龍紋、鳳紋、雲紋透雕更是普遍的。

出廓透雕璧在漢代也有大的發展,西漢時期,附加透雕主要在璧的外廓兩側和璧中央的圓孔內(好),而東漢時期,出廓透雕主要在廓外的上部,而且透雕的面積比戰國西漢的要大,有的透雕紋飾的高度與璧的直徑差不多,透雕紋飾多為螭龍、鳳紋,並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透雕吉祥文字,如「長樂」、「益壽」、「宜子孫」等。
雙環璧是漢代新出現的,璧的內部是由內外兩個環組成的,內環上有等距離的3個龍頭,張口銜住外環的邊沿,使內外環構成璧肉的整體。

此外,還有方格紋璧、素面璧、組合璧等。組合璧是漢代的新品種,它是兩個以上的璧組合而成的,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組合璧,是由兩個大小、紋飾、器形完全相同的璧,外切並連;兩璧相連處的下部,有一對透雕展翅相對的鳳鳥,把雙璧連在一起,和鳳鳥相對應的璧的上部,有透雕的卷雲紋。

「魏晉至唐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璧,無論是考古發掘,還是傳世的,都極少,這與玉器發展已進入低潮有關。這個時期的玉璧,和其它玉器一樣,都是繼承著漢代玉器的風格,沒有大的創新。

唐代是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世界大國,手工業很繁榮。《新唐書》記載唐代有專門的琢玉機構,唐代文獻也有關於玉璧使用的記載。但令人奇怪的就是考古發掘沒有見到過一塊玉璧,與漢代出土大量玉璧形成鮮明的對比。目前所見到的唐代玉璧都是傳世的,而且數量也很少,從這些傳世玉璧,我們發現唐代玉璧與漢魏以來的玉璧迥然不同,其紋飾是全新的。許勇翔在《文物》1986年9期,介紹上海博物館藏的一件唐代〈白玉淺浮雕雲龍紋璧〉說:「璧直徑9.6、好徑3.7厘米。璧的兩面,在好與肉的邊上各淺浮雕一圈陰刻線,在線內雕琢紋飾。一面依璧形琢一條團龍,龍頭上有雙角,雙眼後有髯,頸後有髮;口角深,上唇上翹呈梳狀,下唇有鬚;龍身滿佈鱗紋,背鰭排列緊密;前腿與身關節處有翼,四腿關節處有毛,三趾;蛇形尾穿過一後腿,呈S形彎曲;頭尾之間雕火焰狀寶珠。從龍的毛髮均向後飄拂的態勢看,龍為行龍。另一面飾對稱的四個單朵短腳如意形雲紋,雲頭中央以陰線雕成扇狀。」

戰國漢魏玉璧的龍紋抽象,突出頭部,而唐代玉璧的龍紋,具體而生動,其它紋飾亦與以前的不同,都是唐代特有的紋飾。另外,宋代編輯的考古圖錄中,一種有長飄帶的蒲紋璧,古玉專家張廣文認為,「璧上所飾飄帶紋,同唐代玉帶板上所飾飄帶紋特點相同」,是唐代製造的玉璧。

文獻記載宋代禮儀活動中,是比較重視璧的使用,但現存宋代玉璧卻少見,據張廣文介紹,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3件宋代玉璧:〈青玉鏤雕鳳蓮璧〉,璧表鏤雕纏枝蓮花和一飛鳳。飛鳳的鳳眼細長,微呈三角狀,是典型的宋代鳳眼,雲紋和蓮花亦為宋代風格。〈獸面雲紋璧〉,璧形仿漢代的雙環璧,但獸面紋卻是宋代風格的;如意雲獸面紋璧,如意紋的頂部略尖,兩側向內勾卷,形狀與宋代織物上的如意紋相同。

明清兩代的玉璧,仿古風非常盛行,常見的有仿古穀紋璧,仿古螭紋璧,仿古雲紋璧,仿古雙龍璧,仿古「宜子孫」璧,這些仿古玉璧,在使用的玉材及雕琢技術等方面,可以看出明清特點,但有些做舊的仿古璧,很逼真,與古璧比較難以區分
(轉載)


Previous    Next